茶,是什么?
茶是什么?
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,同时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。
茶是杯中的饮品。
茶首先是作为饮品存在的,在解渴的同时,比白开水多了那么一点香、一点滋味。
它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,绿茶是联合国推荐的六大健康饮品之首。在中国,茶为「国饮」,更当其道。
茶有药源之说,据考证茶最开始是作为药品使用的。毋庸置疑,茶有其保健功效。
从格子间的办公桌,到豪华的座驾,从田间地头,到酒楼茶肆,在偌大的中国,甚至在全世界,茶随处可见。江南的亭台轩榭间,曲水流觞,茶意盎然;塞外苦寒之地,黑茶更赋予人们以热量和温暖。
喝法不同,大碗茶、小罐茶;干泡、湿泡、随手泡;可原沏清饮,可奶香调和,也可花果为伴。人数可多可寡,一人得神,二人得趣,三人得味。
90后也喝茶,但大多是新式茶饮。或许在传统饮茶人士眼中,奈雪、喜茶、眷茶有些不伦不类,但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已达国内茶市场的八分之一。
茶是农作物。
茶经有云:茶,其字或从草,或从木,或草木并。其名一曰茶,二曰槚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。
驯化过的草木,即为农作物。中国的四大茶区,以及世界上其他产茶的国度,这种作物颇为常见。
在中国,有8000多万茶农,约占全国人口总量6%。在他们眼里,茶,跟水稻、小麦、高粱,并无太大本质上的不同。
只是茶,不仅生长在茶田,也可能胜在人迹罕至的深山。烂石、栎壤、黄土,都有茶树所在。
茶也不一定像普通作物,夏秋收获。春天,往往是很多茶区的农忙时节,甚至有些地方,一年四季都有收获。
茶是身心的慰藉。
马斯洛理论对人类需求层次进行了划分——生理需要、情感满足、自我实现。
茶,解渴、保健,也是人际交往的好载体,更是修身养性、慰藉灵魂的好物,满足了人对各个层次的需求。
多少往来人,面对一杯茶,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。这一碗别样的水,照见不同的心境,见天地,见本我,见内心。
位高者爱它。乾隆皇帝酷爱喝茶,在紫禁城以及其他皇家园林中拥有着众多茶室,香山静宜园有「玉乳泉」,万寿山有「春风啜茗台」,就连热河避暑山庄都有「千尺雪」。退位时曾有老臣谏言:「国不可一日无君!」乾隆皇帝就留下了那句一般戏谑一半发自肺腑的「君不可一日无茶」的玩笑话。
文人雅士爱它。关于茶的诗词,不胜枚举。「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」「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」「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」……那些重量级的大家,笔墨之下都有茶香。
布衣百姓也爱它。君不见开门七件事,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。
这正是: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,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茶是生计所系。
茶产业链,涉及种植、采制、开发、经销、培训、会展、周边等,覆盖面甚广。每一个环节,都有不少从业者。对他们来说,茶就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计。
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现有1000多个产茶县,8000万茶农,7万家茶企。他们以茶为生,是茶人,也是生意人。
据报道,中国茶饮市场的总规模在2019年突破4000亿元,可见茶产业实在不是个小行当。哪个城市,没有几个茶城呢?
这份生意,做了有多久?从茶马古道到快递空运,自从茶成为商品,它就寄托了茶从业者的期盼,成了赖以为生者实现美好生活的载体。茶给他们带来了收入与财富,这可能比饮茶那片刻的欢欣,更加实在。
茶是雅致浪漫的,但以茶为生却无疑是辛苦的。如果你见过凌晨三点茶叶交易「鬼市」,见过采工被茶青染黑的双手,见过茶季里茶农或炒工连续多日的不眠不休,或许就更能明白,这一杯清茗的份量。
对他们而言,茶是风尘仆仆、血里带风。辛苦到难熬处,甚至于盼天下雨,可以休息一下;又希望风和日丽,多采多制。「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」
茶是心意好礼。
茶礼有缘,古已有之。
南宋都城杭州,每逢立夏,家家各烹新茶,并配以各色细果,馈送亲友毗邻,唤作「七家茶」。
明代许次纾在《茶疏考本》中说:「茶不移本,植必子生。」古人结婚以茶为识,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,不能移植,否则就会枯死,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。所以,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,女方接受男方聘礼,叫下茶或茶定,有的叫受茶,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。同时,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「三茶六礼」。
千年时光悠悠而过,茶依然是中华大地上最恰切的心意。客来敬茶,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通用习俗;拜亲访友,一份茶礼是最健康与雅致的表达;团拜聚会,茶话会一直是不落俗套且合乎规定的形式。
甚至国与国的交往,也因茶叙而增添了温情与馨香。
茶是禅,是道场。
关于茶树的来源,日本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则神话: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,有一次在静坐冥想中突然睡着了,醒来他悔恨不已,一怒之下竟把自己的眼皮割了下来。当他把割下的眼皮掷在地上时,奇迹出现了,在眼皮落处,瞬时长出了一株婆娑大树。大家在惊奇之余,把树上的叶片摘下一些煮尝,一口落肚精神倍增、睡意顿消,如此就产生了茶这种圣树,出现了茶这种饮料。
传说毕竟只是传说,但禅与茶的密切关系,绝非以讹传讹。魏晋甚至更早以前,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或修炼时所常用的饮料了。陆羽在《茶经》中,就多处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。
一言以蔽之,茶,符合修行的本性,故有「茶禅一味」。
但如今我们所谓的禅,似乎有了更为宽广的外延。何为禅?何为道?是文化,是生活,是道理,是感悟,是天地万象,是一切的总和。
爱茶之人,总是能从一盏茶汤里,悟出许多道理来。
这道理或许能征服普罗大众,也或许只能说服自己。但不论如何,这种所得,既能令人感悟,便是禅意。
如果身体累了,喝一盏茶吧,消渴解乏。
如果灵魂累了,也请喝一盏茶吧,以茶汤的丰润,解心灵的饥渴。
茶是课堂内外的学问。
师徒间的茶学传承,可与种茶、制茶同史。1931年,中山大学设立茶蔗部,开设茶作课,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茶学教育起源。
某茶媒体曾组织投票,仅仅列出设有茶学专业的学校28所,设有茶艺(茶文化)专业的学校22所,据不少茶从业者反映,与现实颇有差距。
更匡仑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、职业学院、中职学校,或民间机构,承担了大量的制茶、茶艺、评茶等实用技能教学。
但更大的课堂,仍在山野之间。茶园、茶场、茶事活动,更是历练本事的实践基地。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才沉淀多少真情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
所以,刚出学堂的茶科学生,初入茶生产和茶市场,见市井百态,常有困惑。书本上的知识,很多都无法得到印证。
有书桌的课堂,和没有书桌的更大的课堂,终究有一方占上风。学院派和实践派,常有互补,也常有嫌隙。
这学问究竟如何做下去?不如交给时间。
末了,或许蓦然发现,真理永远是在争论中产生,而且真理也并非只有一个。到头来,其实只有一个课堂,就像一笔写不出两个「茶」字。
茶是江湖。
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。茶里有利可图,自然也是一个江湖。
我是真的,你是假的;我是正宗,你是旁门;我这是核心产区,你那是大路货……是非优劣之争,不绝于耳,倒也无伤大雅。
但却有集体造假,这山头、那村寨,越说越离谱;这古树,那遗株,越喝越闹心。以致于消费者不敢买茶,唯恐入坑。又是谁之过欤?
更有甚者,以茶做局,引君入瓮。「微信卖茶小妹」的「杀猪盘」里,16万男生被套路。以致于真正卖茶的小妹,都无法拥有被收割殆尽的信任。
还有所谓茶圈大佬,被曝光内幕,最终对簿公堂,也没闹出个真假,只是给无恶意的闲人平添几分茶余的谈资。
所谓江湖,皆为是非。
其实哪有是非,立场不同而已。但谁又能没个立场?所以这江湖,注定永远纷争下去。
茶是梦想。
有利就有义。江湖之远,更有梦想至上。
一些茶人,不一定是茶界名宿,但却爱茶如痴,愿意为茶付出全心全意。他们或许只偏安阡陌,但仍心怀茶之大义,或曰情怀。
这其中,有制茶人,也有卖茶人,还有很多只是爱茶人。他们的骨子里,生长着草木,也流淌着茶汤。他们关心自己的生计,也关心行业的发展,肩上一份责任,胸中一腔热血。
或许是纯粹的热爱使然,或许是文人的清梦使然,或许同时也沾染有铜臭,但丝毫不影响茶香。
茶是理想的一碗水,他们也希望于茶有一个理想的未来。
梦想是否得以实现?尚不得而知。即便如此,仍沉沦在这一响贪欢。流水落花春去也,只叹这红尘世间多磨难,但也不枉这草木之间,站着一个大写的人。
万丈红尘三杯酒,千秋大业一壶茶。
茶就是茶。
说了这么多,茶到底是什么?
它有独特的香气、滋味、形态和内涵,它是善之源,主张静清和俭,也常走奢靡之道,开恶之花。
它如此繁杂,穷尽这一生,也很难讲明白。却又如此简单——
一片叶子,与水相逢,便成了茶。